日前又有新股IPO站上风口浪尖,科创板新股思特威披露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发行的公告,发行价格最终定价为31.51元。但在新股询价过程中,却有机构给出960元的超高价,令人咂舌。
事后有报道称,这是个别券商在报价过程中出现了“乌龙”,本来想以每股30元的报价买入960万股,结果填成了每股960元买入30万股。先不论“乌龙指”是如何发生的,这么简单的错误为何没有仔细检查而在询价过程中出现,所涉券商的风控是如何把控的,如果不是因为最高价而被剔除了,那么最后敲定的发行价又会是多少。
我们知道在此前审核制的IPO报价体系下,新股的发行价格基本与行业平均市盈率持平,也就是有一个隐性“红线”。但这样一来新股的发行价格相对偏低,再因为新股股本偏小而业绩又相对不错,叠加二级市场平均成本一致,造成上市以后被投机资金大幅炒高,一二级市场之间差价过大而被投资者诟病。但这种情况在注册制改革以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新股发行价格由机构投资者说了算,一些公司发行价格奇高,从以前20倍左右的平均市盈率水平直线提升到比目前二级市场最高市盈率还要高的地步。这样造成的问题就是资金超募,有的公司只需要募资5亿元,但是因为超高的发行价超募资金高达50亿元,上市公司拿着这些超募资金只能存银行,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
有意思的是,这种机构投资者说了算的发行定价在很多年以前也广受诟病,当年海普瑞拿着近百亿超募资金不知道该怎么办,到处存银行,几番操作后现在也所剩无几。类似的一幕在今天仍有发生让人唏嘘。
诚然,注册制改革让机构投资者在新股发行定价上有了很大的话语权,但这也不应该是没有约束的。既然发行价格由市场说了算,那就都应该遵循契约精神,既然你报了“天价”那就应该价高者得,甚至尽量满足新股发行报价最高的前五名。而对于超募资金其实也很好管理,上市公司需要的募资拿走,超募的部分全部转给投资者保护基金。
相信这么做机构在新股IPO时就没有报高价的冲动了,因为报了高价就得拿真金白银来买,而且超募的资金也不能转化为更多的手续费佣金进入自己的腰包。当然,更不用担心新股会因价格超低发不出去,以前按20倍左右平均市盈率发行也有很多公司趋之若鹜,现在随行就市按当下二级市场平均市盈率发行相信会很受投资者欢迎。但不要超高价格也不要超募,否则对二级市场是一种反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