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红网黄齐超

14岁的李小丸(化名)遭受欺凌,是因为她的外貌。两年前,她从外省转入广东省某中学就读,成了班里几位女生的眼中钉。她们逮住机会就嘲笑她“胖”“丑”,还故意将她的物品弄乱或是藏起她的文具。“我没挨打,却比挨打还难受。”李小丸对记者说。近日,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为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切实把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5月27日《法治日报》)

谈及校园暴力,公众想到的往往是倚强凌弱、以多欺少的殴打,却忽略了“软暴力”——欺凌。其实,虽然校园欺凌不像暴力那样直观和具有攻击性,但校园欺凌给受害人带来的心理伤害,远远大于暴力带来的身体伤害。更可怕的是,欺凌是长期的、持续的、隐秘的。诚如李小丸所言:我没挨打,却比挨打还难受。

欺凌的形式多样,比如辱骂、讥讽、嘲弄、挖苦、起侮辱性绰号等等。长期受欺凌的孩子,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帮扶、救济,就会造成性格压抑,一直生活在阴影里,心中埋下仇恨的种子,长大之后,也可能报复他人或社会;而那些实施严重欺凌的学生,如果没有得到有效教育和管控,也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由此可见,预防校园欺凌非常重要,每一位教师都不能等闲视之。

毫无疑问,欺凌也是校园暴力的一种。早在2017年,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中,就明确界定了“欺凌”的概念,并将欺凌和暴力并列,纳入了校园暴力的范畴。一些孩子受到欺凌后,不敢也不愿告诉家长和老师,导致欺凌愈演愈烈,这就是欺凌危害的根源。预防校园欺凌,既需要教师引导孩子“开口”告知;也需要教师关爱孩子,善于观察,洞悉孩子的变化。

现实中,个别教师压根就没把预防校园欺凌当回事。他们对学生漠不关心,也不主动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更离谱的是,对于主动求助的欺凌受害者,这些教师反而当起了“和事佬”——不就是说你几句话,也没啥大不了的,又没殴打你,你要大度一点,把团结友爱放到第一位。如此消极地对待校园欺凌,结果只能是让欺凌者更嚣张,让受害学生对教师失去信任。

当然,对于校园欺凌不当回事的教师,也是极少的一部分,更多的教师也重视校园欺凌。不过,他们处理欺凌的方式简单粗暴,看似批评乃至“教训”了欺凌他人的学生,事实上却没有真正化解矛盾,更没有触及根源。这样的处理,只能算是勉强及格,谈不上“优秀”。在笔者看来,大多数的教师缺乏处置校园欺凌的方法、经验,属于有心无力,所以,相关部门可以将反校园欺凌内容纳入师资培训内容,让教师具有预防校园欺凌的能力。

所以,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尽心尽责地承担起防范校园欺凌的重任,让所有的孩子都能被温柔以待。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