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是《肯定式教养》专栏的第12章。肯定式教养,一种颠覆你原有育儿理念的教养方式。

已经阅读过前几章节的朋友已经知道什么是“肯定式教养”了,也知道“肯定式教养”的主要特点是“肯定表扬孩子的优点,忽略孩子的缺点”。有的朋友就可能疑问了:那孩子的缺点就不管了?任由他们发展?

“肯定式教养”并不是不管孩子的缺点,但并不是像“否定式教育”那样批评否定孩子的缺点,那具体如何做,今天这一章节我就带大家了解“肯定式教养”是如何解决孩子的缺点不足问题的。

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资料图】

孩子非常专注把昨天妈妈带他去河边玩耍的场景画了一幅画,然后兴高采烈的拿给妈妈看,满怀期待的看着妈妈。妈妈先是表扬了孩子的画,然后开始给孩子挑毛病了:“你对比一下人和树,人这么大,树这么小,是不是不合适?”、“这里是不是画的太简略了?”、“这颜色撒的到处都是”,这时孩子兴奋的表情已经暗淡下来了。这时妈妈告诉孩子,“要不你再画一幅,一定比现在画的更好!”而孩子抿着嘴说:“现在我不想画了,我想出去玩会。”

这是不是父母教育孩子中比较常见的一个场景?

当孩子兴高采烈地来妈妈面前炫耀时,父母不仅没有表扬孩子(即使表扬,也是在随口应付),反而更多地关注孩子表现不好的地方,给孩子挑各种毛病。

我女儿有一次帮她妈妈打扫卫生,她妈妈在厨房干活,她自己就拿着扫帚认认真真的到处扫。一会等她妈妈出来,我女儿就兴奋的跑到她妈妈面前说:“这是我扫的,看打扫的干净吗?”她妈妈随口应付了一句,然后就开始挑毛病了,这边桌子底下没扫,那边旮旯里有碎屑。我眼看着我女儿原本兴奋的脸就拉下来了。我相信我女儿下一次一定不会再愿意继续帮她妈妈打扫卫生了。

这种思维就是典型的“否定式教育”思维,也是我们父母解决孩子缺点的主要方式。

在父母看来,这样的表达方式没毛病,因为父母觉得:只有他们告诉孩子哪里做的不好,孩子才知道自己哪里错了,才会有所改进,才会变得越来越好。

这种思维表面看起来没毛病。确实,如果孩子孩子不知道缺点在哪里,又如何改正呢?但是父母们忽略了一个问题:教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并不是父母说的对孩子就一定会改,如果教育这么简单就好了。父母直接告诉孩子哪里错了,孩子改正就完事了,教育也就不会让父母头痛了。

那是不是说,如果孩子不知道缺点在哪里,就一定没法改正了呢?

不见得。

同样以孩子画画为例,我们如果不告诉孩子的缺点不足在哪里,而是肯定表扬孩子画的好的地方, 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

首先,孩子得到了肯定表扬,肯定积极性更高 了,孩子会更积极努力地去绘画。

那么在孩子继续绘画创作的过程中,他们原本画的不好的地方会不会逐渐提升呢?

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如果孩子的绘画能力提升的话,不仅他的优点会变得越来越突出,原本绘画能力欠缺的地方也会逐渐提升的。能力的提升是整体的,不可能是只提升优点,缺点却一点也不会改变。

再者,当孩子在积极绘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很大的几率会发现自己的缺点呢?当一个人感兴趣,积极尝试时,尝试的次数越多,当然发现问题的几率也更大。因此即使父母不告诉孩子缺点在哪,孩子也会有很大概率自己发现的问题。而只要孩子有积极性,他会主动的提升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其次,我们认为的“缺点”就是真的“缺点”吗?

父母认为的“缺点”就一定是“缺点”吗?

比如说父母认为孩子绘画的比例失调、颜色不真实、撒的到处都是,在父母看来这是缺点,但是父母如果从孩子本身的绘画发展规律出发,这难道不是孩子本身的正常水平吗?你指望一个3、4岁孩子画的跟8、9岁孩子一样吗?

或者父母认为孩子脏、打扫得不干净,孩子就真的不干净吗?要知道,每个人对脏、干净的标准是不一样的,你以为的脏、不干净,别人也许认为是干净的。

所以说,很多时候父母以为的“缺点”并不见得是缺点,很可能是父母自己的要求过高,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孩子,因此显得像缺点罢了。

而一旦父母认为这是孩子的缺点,紧盯着不放,孩子就真的可能认为这是自己的缺点,也就把这不是“缺点”的缺点给内化了。也就是说,父母亲手把这个“缺点”烙印到孩子身上了,本身没有的缺点也变成了缺点。

如何用“肯定式教养”改正孩子的缺点

好了,我们上面分析了孩子的“缺点”问题,也认识到“肯定式教养”并不是不管孩子的缺点问题,只不过这种教养方法可以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就修改了自己的缺点。

那么父母具体如何操作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