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料、水盆、结头、装套……近日,当记者走进湖州市南浔区善琏湖笔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湖笔厂技术中心主任王晓华忙着指导工匠制作湖笔。

“老一辈人做笔,是坚守;年轻一辈人做笔,是传承。”王晓华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虽然已经到了退休年龄,但她依然在湖笔制作这条路上继续奔跑。


【资料图】

坚守中成就“新水准”

一手拿着角梳,一手攥着脱脂过的毛料在“水盆”中反复梳洗、逐根挑选,按色泽、锋颖、软硬等不同级别一根根分类、组合……22道工序是王晓华每天在车间里不断重复的动作。

18岁,王晓华就进入湖州市善琏湖笔厂学习湖笔制作技艺,因为常年将手指泡在水里,冬天会出冻疮,夏天则有溃烂。在“水盆”前坐了整整40年,王晓华倾注的心血换来一枚枚“尖圆齐健”的优质兼毫笔头,这正是湖笔名扬天下,跻身文房四宝的关键。

传承中带来“新发展”

湖笔的技艺虽好,但复杂且枯燥,很少有年轻人能坚持下去。王晓华坚持做好传帮带,每月开展一次班组活动,相互讨论、探索技术交流,让大家掌握更多不同品种的制作技术要领,对制作的每个环节做到精制把握,提高班组成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王晓华还积极和国家级湖笔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邱昌明、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马志良等,在善琏镇组建湖笔制作大师工作室群落,并协助善琏学校开发本土教材,担任善琏学校、善琏成校湖笔工艺技术培训班的指导老师,向中小学生传授简单的制笔技艺,培育、传承和发展湖笔“活的DNA”。

创新中焕发“新活力”

早年间,工厂曾将其中一间湖笔制作演示车间打造为“非遗工坊”,近几年随着湖笔这张名片的爆火,“非遗工坊”升级成为湖笔小镇“共富工坊”,前来参观、研学的团体游客接连不断。

王晓华也开始搞起了创新,将“水盆”工序搬进了共富直播间,单场线上点击量突破万人。

她时刻关注着市场需求的变化,秉持继承传统、开拓新品的生产理念,按照客户的需求,探索开发新产品。她根据不同人的书写需求研制出不同类型的湖笔,获得国内外客户一致好评。

“在湖笔制作这条路上走了大半辈子,我希望制笔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湖笔产业能越走越远。”王晓华说,她要把湖笔带到即将到来的第十五届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让更多人认识湖笔,了解这项非遗传统技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