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供图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到10.31亿。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10.12亿,较2021年12月增长7770万,占网民整体的94.8%。其中,使用过短视频的青少年群体占比65.6%,活跃用户达20%。因此,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青少年群体已成为短视频使用的重要用户群体。
青少年使用短视频,是当前媒介技术进步、社会文化繁荣、教育体系革新、家庭教育精进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方面,通过使用短视频,满足了青少年对于休闲放松、信息获取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热切需求;另一方面,网络空间也因他们的加入而更加年轻、丰富、多彩,形成了双向互动、彼此裨益的良好局面。因此,关注青少年在互联网空间内的关键角色、心理和行为模式、未来发展态势,对做青少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至关重要。这也是我国各界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和重点推进的全局性、战略性工作。
(相关资料图)
5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发布《短视频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在科学知识、文化艺术、运动体育等领域,作为青少年获取新知的工具,为青少年在网络时代领略美学氛围、提高综合素质提供了较丰富的内容支持。“青少年模式”是构建清朗青少年网络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短视频平台应进一步优化该模式,为青少年网络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网络沉迷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不能一味归咎媒介工具
对于青少年网络沉迷的原因,《报告》分析,有内在因素(个体)和外在因素(环境)两方面。主要包括:1、青少年心理压力:心理上有压力、迷惘的孩子,经常使用网络的比例更高。2、匮乏的社交关系:社交人际沟通技能较低的孩子,接触网络比例更高;感觉自己受到老师和同学歧视和漠视的青少年,使用网络更频繁,每天使用网络的时间也比与老师、同学关系融洽的孩子长。3、低质量的同伴依恋:缺少足够的友谊陪伴,同伴关系缺失的青少年会更容易将注意力转移到网络中。4、幸福感缺失的家庭氛围: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短视频使用的影响因素包括,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比如父母的受教育水平、职业状况等,家庭完整性、家庭亲密度等;幸福感缺乏的青少年接触网络的比例更高,会寄希望于通过网络获得交流的满足感。5、不够完善的学校教育:学校因素主要包括:教育质量,比如培养孩子学习能力、社交能力和情绪能力的相关教育水平;师生关系,比如老师能否可以提供支持性的师生关系、尽早发现孩子的问题;学校氛围,比如学校是否有安全的教育环境、有无校园暴力、霸凌等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事件。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生活密度相对大的场所,当他们无法在学校中获得较高的学习能力、融洽的师生关系等,就会寄希望在网络寻找安慰。
因此,网络沉迷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效果,将责任推给媒介工具是一种偏颇的论调;需深究青少年个体、学校、家庭等多重因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助力青少年健康发展。
善用短视频,助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发展
当原本艰涩难懂的知识、正襟危坐的讲堂变成随时可以浏览、分享、互动的短视频,能更好地帮助孩子们感受万千世界。
不少孩子通过短视频,爱上了博物馆。身为浙江大学考古学博士的抖音创作者@水星逛博物馆在看展时,目睹一位家长给孩子错误的讲解后,决心开启短视频科普之路。两年来,她带领观众“云逛”20多个博物馆,探索雷峰塔、龙游石窟、逛乾陵,解锁金字塔主题密室逃脱,用好听好看好玩还非常专业的分享,圈粉大量Z世代网友。
借助短视频,即使是日常生活中最平凡而细碎的家居生活,经过创作者赋予想象力和寄托着情感的创造性改造,也会呈现出高度艺术化的一面。原本看似“束之高阁”的艺术与“近在咫尺”的行为艺术、展览有机结合,多元生活和美学想象不断被看见,并彼此连接,形成了互动的艺术文化生态。这无疑给青少年的审美鉴赏、思维模式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发,有助于弱化孩子们与艺术之间的心理距离,鼓励亲身加入艺术实践、从线上走向线下。
公开信息显示,2022年,有45位院士、4位诺奖得主与近400位认证的教授,在抖音分享科学理论和研究成果,名师在短视频平台“组团营业”成常态。此外,抖音先后开设“唐诗三百首”“抖音艺术季”“冠军公开课”等栏目,邀请学术机构、学者教授、艺术家、运动员等多领域的专业创作者,为青少年讲授文明精粹。
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对世界总有一些“不成熟的小问题”。对于孩子们“奇奇怪怪”的问题,成年人认真地回答和引导才是让他们能对世界保持好奇的催化剂。《报告》认为,积极、正向的短视频使用不仅不会导致沉迷,反而可以助力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与个人发展。尽管短视频自身不会导致沉迷,但超时观看、过度使用等问题,仍需要个体、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给予足够的重视,从多方主体落实、合力共治。
青少年网络保护,各方要多措并举、多元共治
互联网的社交场域中,青少年知识的获取、文化的接收、休闲习惯的培养等不再如以往是完全在实体社会中渐进培育的过程,而是直接面对海量的信息并根据自我喜好来进行选择。因此,在社会各主体合力引导青少年健康上网过程中,以往作为社会优势主体的政府、学校、家庭等组织机构要转变角色及观念,以平等、尊重、理解的眼光看待青少年的各种行为实践。
《报告》建议,要明确各方的社会责任,从而帮助青少年从内到外建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1、家庭引导:家长要规范青少年的上网习惯,适当约束其上网时间,及时察觉并尽早帮助他们消除其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风险,促进其网络防范意识和鉴别能力的增强;家长以身作则,自我监督,做好榜样示范,培养与孩子共同健康上网的习惯;同时,给予其更多的现实关爱,一边引导其选择有意义和有价值的短视频内容并抽空与之一同观看,一边鼓励其走向室外与他人展开各类室外活动,帮助其培养在现实生活中的交往意识与交往能力。2、学校教育:教师应先自身熟悉受到学生青睐的网络新媒介技术,并提升自己的网络媒介素养,根据学生观看网络内容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因势利导的价值观教育;学校作为专职的育人机构,应积极面对短视频在知识获取、形式多元等方面带来的挑战,可将短视频的制作与表达方式创造性地引入教育的传授过程,寓教于乐,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和参与感。3、社会协调:政策层面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网络内容监管,强化对青少年触网内容的把关机制;社区、各类社会组织等主体应发挥好辅助作用,积极开展典型案例宣传,如举办健康上网活动,为青少年身心发展营造宽松自由的外部环境。4、自律规范:青少年需在其他社会主体的帮助下主动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与分辨能力,培养问题意识和反思能力,培养自律意识和自觉健康上网意识。
优化“青少年模式”,为青少年网络保护提供支撑
2018年试点上线的“青少年模式”,现已成为短视频平台的标准配置。《报告》分析,短视频平台“青少年模式”对使用时长、使用时段、使用功能进行了严格限制,对预防青少年短视频沉迷发挥了重要作用,保障了未成年人健康的触网环境。以抖音“青少年模式”为例,在推出“发现”频道、适龄推荐、“亲子平台”后,还上线语音搜索、“自然”科普、“识万物”等功能,为青少年探索世界提供便利。
总体来说,“青少年模式”基本达到了《网络短视频平台管理规范》中要求的“对未成年人在线时间予以限制,设立未成年人家长监护系统”的规定,做到了在财物、隐私、思想方面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并起到了一定教育涵化作用。与此同时,“青少年模式”仍然存在不足,《报告》调研中发现,不同平台对于功能限制、内容筛选等标准也不尽相同。由于“青少年模式”标准的不统一,青少年可能会流向对其限制较为宽松的平台,从而导致“青少年模式”的失效,长此以往会助长平台恶性竞争。互联网平台应摒弃“流量至上”的商业思维,将“青少年模式”贯彻始终。
面对短视频“青少年模式”发展面临的瓶颈,应在分级标准、内容评价、家庭、学校、企业等方面共同发力,结合青少年发展需要,提供综合性的思想引领,促进青少年健康使用短视频平台,快乐成长。 (魏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