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

6月4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沐浴着清晨的艳阳,护送“太空出差”6个月之久的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返回地球,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


(资料图)

“雄鹰报告,发现243信号!”这是载人飞船返回过程中的一条口令,相比“感觉良好”等人们所熟知的口令,它不受公众关注,但对载人航天搜救回收技术团队却至关重要。

“当返回舱冲破‘黑障’、打开降落伞时,就会发出243信号,这意味着飞船正在按照正常程序返回。”中国电科载人航天搜救回收技术团队负责人宋磊说,在这个过程中,我国自主研制的系列定向仪就像“顺风耳”,第一时间捕捉返回舱冲出‘黑障’后发出的首个信号,锁定返回舱的准确位置并发出报告——“243信号跟踪正常”。

此次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首次载人着陆回收任务,基于定向仪提供的“信号跟踪正常”关键节点信息,东风着陆场又一次实现“舱落人到”。

“返回舱着陆回收是载人飞行任务的‘压轴戏’,也是关乎任务成败的关键一环。在最短时间内发现返回舱并营救航天员,是着陆回收任务的重中之重。”宋磊告诉记者,团队自主研发系列定向仪产品,装备在运输机、直升机、搜索车辆、救助船舶等平台上,能即时接收返回舱发出的“呼叫”信号。

据他介绍,团队研制的航天员通话电台,是返回舱低空飞行时和着陆后,航天员与地面搜救力量话音联络的“保底”手段。主减速伞打开后,航天员通话电台便接过测控通信系统的“接力棒”,确保航天员话音清晰地传到北京飞控中心大厅。

从返回舱变速进入返回轨道到推进舱与返回舱分离,从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到安全着陆……神舟十五号从距离地面约400公里的空间站轨道返回,精准降落到东风着陆场,难度堪比“万里中10环”。

返回的每一步,都需要测控通信系统接力牵引,完成遥测、外测来接收和发送指令,观测分析返回舱位置、速度、飞行姿态。在东风着陆场,中国电科研制团队布设便携站、机载站、车载站、固定站等站型及多型号卫通系统,编织致密安全的测控通信网,像“听诊器”“遥控器”“手机”一样,实时测量飞行轨道,监测返回舱供电、温度、气压等参数及航天员各项生理参数,实时传送地面发出的指令,指挥返回舱变轨、调整姿态,实时传输话音、图像数据,让地面可以与航天员实时沟通。

随着“山海跟踪结束”调度口令响起,测控点位操作方舱内掀起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这意味着神舟十五号返回舱成功穿越“黑障区”,度过了返程之路最危险的时刻。

“航天器处于黑障区时,一切通讯都会中断,地面指挥人员无法对其进行指挥联系,这时地面测量雷达的持续稳定跟踪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实时监控航天器的高度、速度、姿态等,确保航天器和航天员的安全。”宋磊说。

在测控领域,“黑障区”持续稳定跟踪一直是个大难题。从神舟十五号返回舱进入大气层起,我国研制的测量雷达就如同“明眸”一般,担负返回区首点截获、黑障区连续跟踪等任务,精准“看”到飞船在太空中的飞行轨迹。

“我们的目标是‘舱落机临’,但要在2万平方公里的东风着陆场里精准寻‘舱’,需要北斗导航提供精准的定位。”中国电科回收区北斗态势系统总师刘超表示,返回舱降落伞弹出后,降落伞在风力作用下移动方向会有偏差,给着陆增加不确定性,这时需要回收区北斗态势系统,帮助指挥中心实时监控地面搜救力量运动态势,结合返回舱预报落点调度指挥地面搜救力量迅速反应,提前抵达可能降落的位置附近。

搜救任务中,指挥部将搜索区域划分为若干个网格,结合网格内异常天气及昼夜不同时段环境特征,组织相应搜索救援力量。分散各方的返回搜救力量需要“智慧大脑”统一调度。

“搜救很艰苦,但如果能通过我们的努力,用技术手段让它不那么苦,我觉得便很有价值。”刘超表示,随着北斗全球系统的建成开通,北斗导航的服务能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当前已进入北斗应用推广的快速发展阶段,他们将以此为契机,推出更多好用管用的北斗导航产品。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