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是上海交通大学历史最悠久、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院系之一。在学院学习和工作过的院士有近50名,人民科学家钱学森是1934届的毕业生、“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曾任涡轮机教研室主任、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顾诵芬是航空工程系1951年的毕业生。众多校友参与创造了诸多中国第一:中国第一台自动扶梯、第一艘万吨轮、第一枚探空火箭、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人造卫星。

火箭、飞机、大轮船等“国之重器”的制造,都离不开机械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原校长林忠钦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通过与青年学子的对话,为学子们解读机械工程专业,介绍学科前沿方向。

“我们国家是全世界培养工科人才最多的国家。”林忠钦说,在众多的工科人才中,机械类人才是一个大类,约占所工科人才的六分之一。2021年中国工程院咨询研究项目《世界顶级工学院战略研究》报告中曾透露,我国每年培养的工程人才总量庞大,每年工科毕业生总量超过世界工科毕业生总数的三分之一。

林忠钦说:“过去提到机械工程专业,人们总认为是物理、力学相关的专业,但现在,该专业特别强调与信息专业的结合,像我们高峰教授团队,他们团队在设计一个航天领域对接机器人的过程中,把结构力学和信息学充分融合。这是我们机械学科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对此,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机械工程专业大三本科生黄一骥特别有体会。“我上的课,除了物理、数学外,还有机械、信息、编程、设计等课程。”他介绍,在一门名为“工程学导论”的课上,同学们会被要求以小组形式组队解决一个企业递交上来的实际工程难题,“我所在的团队就是要在这门课上设计并制作一个垃圾自动收口装置。”

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贺本硕博都在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就读,是林忠钦院士的学生。他所在的公司是全国最大的运载火箭总装制造企业,该公司的产品包括长征系列火箭。

“我博士毕业后,就是在公司一线做阀门产品,研究怎样提高它的合格率、制造效率,进行工艺优化,天天泡在车间里。”王贺还记得,自己毕业前拿到了很多企业的offer,在征求林忠钦院士意见时,林院士明确告诉他“不要看钱,要看发展、看平台、看做什么工作”。在林忠钦看来,上海交大毕业的博士,去工厂一线锻炼“就很好”。

林忠钦告诉记者,机械工程专业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把“脑子里想的事情”变成现实中的产品,“数学、物理是基础,这两门课学好了,再喜欢搞一些发明创造的学生到我们机械工程学科,最合适不过。我们的学生爱动手、爱实践,毕业后也愿意去一线动手实践。”

林忠钦说,机械工程专业现在特别强调学科交叉。“我们过去以力学为主要学科背景,现在信息科学、数学,甚至临床医学、医疗器械等,都一起交叉进来,目标就是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具有自主自强能力的创新人才。”

向往的专业第6期 | 机械类专业:火箭、卫星、飞机,没它不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