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贵阳8月19日电 题:正在消失的乌江摆渡人


【资料图】

新华社记者杨欣、郑明鸿、吴箫剑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瓮安县丰岩村双池渡口,老渡工卢锡永给记者展示了他与渡船的最后一张合照。这张照片拍摄于2022年,画面中,卢锡永拿着竹竿将渡船撑离岸边,眼里满是不舍。那天,他将渡船交还给政府,结束了18年的乌江摆渡生涯。

发源于乌蒙山东麓的乌江是贵州的“母亲河”,江水奔腾,滋养了沿岸村寨,却也阻隔了村民的交往。在公路交通欠发达的年代,渡船是沿江村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乌江摆渡人由此而生。

“双池渡口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以前过河走亲戚和去市场赶集,都要走水路。一天摆渡个十几趟不成问题。”卢锡永说,但沿河两岸的交通设施却十分薄弱,“从家走到渡口,也要一个小时”。

乘坐渡船的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减少的,卢锡永不记得确切时间了,只记得村里的路通了,走到渡口只用十来分钟;越来越多赶集的人选择坐车,渡船运的货慢慢减少……“路修多了,人家就不用坐船了嘛。”他说。

瓮安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黄江凯介绍,经过多年发展,该县交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县域内过境高速公路6条、通村公路186.91公里、通组路1368.31公里,已形成从通组路到高等级公路相互连接的路网结构。

“渡船被公路交通替代,渡口失去了原来的功能。”黄江凯说,瓮安县4个沿江乡镇以前共有11个渡口,2022年以来,已经取消了10个,仅保留了1个。

遵义市余庆县近年来也关闭了大量渡口。余庆县交通运输局海事航务股负责人饶兴华说,截至今年3月,该县的27个渡口,已经关闭了23个。

位于花山苗族乡万里村的马洛渡口,是该县仅存的4个渡口之一。曾在该渡口摆渡近30年的村民尚中林说,万里村对岸是余庆县龙家镇平桃村,高速公路通车前,从万里村开车到平桃村需要两个多小时。坐船横渡乌江用时要短得多,渡船便成了两岸村民来往的主要出行方式。

“以前过河的人多,每个人过一次5毛钱。我的父辈就是摆渡人,一人摇桨就能养活一家人。”尚中林说。

2011年,尚中林的侄子尚孔立和侄媳宋梅麦从他手中接过了渡船,成为家中第三代摆渡人。刚接手时生意还算不错,多的时候,每天有几十人坐船渡江。

8月18日,宋梅麦驾驶渡船行驶在乌江上。新华社记者郑明鸿 摄

2015年途经余庆县的遵义市道真县至瓮安县的高速公路通车后,万里村至平桃村的车程缩短至1个小时,坐船渡江的村民逐渐减少。

余庆县交通建设服务中心主任高瞻告诉记者,近年来,该县农村公路建设总里程已达2080公里,30户以上村民组都通了水泥路;所有乡镇不超过20分钟车程即可上高速。“乌江不再是群众出行的障碍,摆渡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他说。

由于单靠摆渡无法维持家中生计,今年初,尚孔立将渡船留给宋梅麦,自己前往贵阳打工。宋梅麦摆渡之余,种了10多亩橘子以增加收入。

在宋梅麦看来,虽然摆渡慢慢消失,但交通便利也弥补了损失。“以前卖猪要杀了再抬下山,价格还低,如今收猪的人直接把车开到家门口。我用船把橘子运到对岸卖给商贩,他们直接在渡口装车拉到镇上,不用像以前那样靠人工背到镇上,橘子也好卖多了。”宋梅麦说。

8月18日,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花山苗族乡万里村村民宋梅麦驾驶渡船行驶在乌江上(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郑明鸿 摄

8月18日,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花山苗族乡万里村村民宋梅麦驾驶渡船行驶在乌江上(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郑明鸿 摄

8月18日,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花山苗族乡万里村村民宋梅麦在驾驶渡船。新华社记者 杨欣 摄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