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消费,还是要消费,只有消费才能拉动经济、盘活产业,让中国经济增长哪怕放眼全球,也能继续保持一枝独秀的风采。

更重要的是,消费还能带动就业,让大家手中的收入也慢慢多起来。


(资料图)

这么浅显的道理,为何大家就“不买账”呢?不妨让我们通过中美真实数据的对比,看看大家为何无力消费。

我们先对比一下中美工资差距,看看差距到底有多大?

2021年,美国在职劳动力为1.621亿人,劳动参与率为61.5%,失业率为5%。中国在职劳动力直接是美国的4.7倍,达到7.627亿人,劳动参与率也不比美国差多少,达到了60.8%。

相比之下,失业率比美国高了0.1%,达到了5.1%。

这一组数据的对比,意味着中国在职劳动力,起码是美国的四倍以上。

那么,四倍劳动人口,创造的财富,与美国相比是多还是少?

同样是2021年,美国在职劳动者税前工资总额为125385亿美元,人均77782美元。同年,中国以4倍以上在职劳动者人数,统计出的税前工资总额为445936亿元。按照当时汇率,折合为69056亿美元。

这组数据对比说明,虽然我们与美国相比,有4倍的在职劳动者参与工作,但收入总和却只有美国劳动者收入总和的55%。

如果将中美在职劳动者换算成同等数量,意味着我们的在职劳动者税前收入,只有美国在职劳动者的13.77%。

从数据上看,7个中国在职劳动者税前收入,才能与美国在职劳动者持平。

这个数据揭开了一个“真相”,那就是中国在职劳动者成本越来越高,其实是一个“伪命题”。

如果与非洲国家相比,中国在职劳动者成本确实很高。但是,中国在职劳动者是经历了9年义务教育,甚至经历小初高外加四年大学,16年学习培养出来的高素质劳动者。

投入这么多,收入其实只有美国劳动者的七分之一(13.77%)。

但是,更扎心的数据要看税后的对比。换而言之,就是拿到手里的钱,差距有多大呢?

2021年,美国在职劳动者,所扣除的个人所得税为20400亿美元,社保(工资税)为13140亿美元、医疗保险税6890亿美元。

林零总总算下来,税后工资总额为84955亿美元,美国人均税后工资达到52702美元。

通过上述这组数据,我们推算出两个关键数据。一个数据是,美国税后人均工资为52702美元。另一个数据是,美国税后人均工资占税前工资的比例为67.76%。

同样是2021年,中国在职劳动者,所扣除的个人所得税为13933亿元,扣除的社保(工资税)为68205亿元、扣除的医疗保险为28727亿元,扣除的住房公积金为3823亿元,剩下的税后工资总额是305915亿元。

按照当时的汇率,折合成美元为47373亿美元。个人税后工资为40112元,折合成美元就是6212美元。结合我们此前提到的个人税前工资,即58471元,折合成美元为9055美元。

这又能推导出两个重要数据。一个数据是,中国税后人均工资为6212美元。另一个数据是,中国税后人均工资占税前工资的比例为68.61%。

当把中美两个数据放在一起对比,我们会看到一个有些残酷的现实。

中国人均税后工资,仅仅是美国的税后人均工资的11.79%。再结合我们的在职劳动者税前收入,只有美国在职劳动者的13.77%。

两个数据一结合,我们会发现一个更加“残酷的事实”,那就是税后收入比例已经达到了7个中国人才能顶得上1个美国人。但到了税后,就变成了8.5个中国人的收入才能顶得上1个美国人。

试问,美国人人均一年税收赚52702美元,中国人人均一年税后赚6212美元,仅为美国人的11.79%。

请问,拿什么去消费呢?

数据分析到这里,远还没有结束,我们再来看看中美在退税和转移支付占比上,差距有多大?

2022年,美国总共向6335万名税户,寄送了2021年度退税款,总计2044亿美元。同时,向居民转移支付了39069亿美元。

2022年,我国并没有向劳动者退回所谓的“个人所得税”。至于向居民转移支付,为97177亿人民币,折合14456亿美元。

2022年的GDP,我们已经达到了美国GDP的71%。但是,就退税以及向居民转移支付,也就是所谓的“财富再分配”方面,只有34.9%。

这意味着,在税收方面的退税补贴,以及财富的再分配,我们确实做的还不够好。

起码与美国相比差距很大。

这时,也可能有人会反驳,美国人喜欢超前消费,所以债务比中国人要高很多。相反,中国人更喜欢理性消费、存款更多,更具备消费潜力。

换而言之,中国人的债务远远低于美国人,所以可挖掘的消费潜力更大。

那么,这个结论真的成立吗?

2022年,美国居民负债余额为15.39万亿美元,居民杠杆率即所谓的居民债务占GDP比重为65%。我国的居民负债余额为78.65万亿元,换算成美元为11.7万亿美元,居民杠杆率为60.6%。

单从居民杠杆率来看,中国要好过美国,但也仅仅比美国少了4.4个百分点。但问题是,我们的税后收入仅仅是每个人的11.79%。

换句话说,美国人若一个月赚100美元,而我们每月收入则是11.79美元。这时候再看居民杠杆率,比美国人少的这4.4个百分点,真的能弥补收入上的巨大差距吗?

这意味着我国居民背负的实际债务,要远远高于美国居民。

归根到底,房子、医疗、教育确实将大部分家庭,甚至包括结婚后三个家庭的“钱包”抽空了。这一刻,大家拿什么消费呢?也许还有一点存款,还需要应付一些意外的状况。

再来谈谈交税比例,看看中美差距有多大。

相信一谈到交税比例,很多人一定会说,在我国交税比例要远低于美国。

像是美国劳动者,税前工资占GDP的百分比为53.8%,税后占GDP百分比为36.4%,而劳动者向政府缴纳的税费占比为17.3%。

我国劳动者税前工资占GDP的百分比为38.8%,税后占GDP百分比为26.6%,而劳动者向政府缴纳的税费占12.2%。

以中美税收比例来看,中国劳动者缴纳的税收,似乎要低于美国劳动者。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变量。

有3亿个体、灵活就业人员和2.9亿农民在职劳动者,他们很多是不缴纳社保的。

换句话说,是因为没把他们算进去,所以比例要远远低于美国。

如果加上他们,我们缴纳的税费会立刻“升起来”。

问题来了,当这些数据摆在我们的面前,到底说明了哪些问题呢?

第一个问题,我国劳动者“人力成本”很高,其实是一个“伪命题”。

更贴切的说法,其实是中国的人力成本性价比之高,根本找不到可以货比三家的“第二家”。纵观全球,高素质劳动力市场最充实的,就是中国。

但是,为什么中国人力成本“性价比”这么高,却收入上不去呢?

原因很简单,我们的产业并没有完成升级,而美国的产业拿到了产业链利润的“大头”。

更直白地讲,低端产业要转移,中端产业要扩大,高端产业不能少,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性价比”劳动力过剩的问题。这提醒我们,高端产业升级势在必行,但中端产业绝对要想办法保住,甚至还要进一步壮大。

不然,只有高端产业,解决不了就业问题,反而还会拉大贫富差距。

上述这个观点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高效的将“高性价比的人力优势”运作起来,那才是关键。

只负责教育,不想办法“运用起来”那就是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这种“高性价比”人力资源的浪费,其实也体现在消费上。与其想办法“诱惑”兜里没剩下几个钱的普通人尽可能的去消费,把最后的存款“榨干净”,不如考虑一下如何把这些人力资源“榨”到人尽其才,帮他们增加收入,这才是最应该考虑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需要重新思考“财富分配”机制。

很多时候,我们去国外考察,回来之后总会提到我国公务员与国外公务员收入、福利差距。但问题是,公务员的收入、福利差距提上来了,可人均税后差距却越拉越大。

更何况,还有3亿“自力更生”的个体和灵活就业者,他们的生活更没有保障。当然,也有收入很高的,但大部分人也不过混个温饱。

该如何缩减税后,我们的劳动者收入仅占美国劳动者收入的11.79%,是不是这个问题的解决更加迫在眉睫呢?正所谓,“藏富于民,才是真富裕”。不然,数据再富裕、再好看,也变不成消费。

最后一个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更具体一点说,国家或许应该加大对自由职业以及农业生态的扶持力度。

毕竟,个体与灵活就业人数高达3亿人,而农民也有2.9亿人。如果能进一步“盘活”、提高这5.9亿人的收入,对我国经济起到的促进作用会一目了然。由他们推动的经济增长,又会带动其他群体劳动者的收入。

具体扶持,不仅是对一些产业的投入、补贴,更包括相关配套的技能培训,以及匹配的兜底的福利保障,比如针对这些不同“群体”设计出有针对性的“社会保险”,这都能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让他们对未来更有期待,才会更为主动的去消费。

总之一句话,社会的演变再如何复杂,也万变不离其宗,道理还是那个道理,想要大家有能力消费,起码让大家能赚到钱,同时也能存下钱,前者是消费的能力和基础,后者是未来的保障。

当大家有能力消费,也对未来有确定感,解决后顾之忧,那时不用专家们催促,大家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消费了。

如果连钱都没有,甚至存款也要被一点点“榨干”,哪里还有钱去消费。

就算是消费宣传吹的天花烂坠,专家纷纷走穴、站台、排长队,也忽悠住人,但却没办法凭空忽悠出钱来。

关键是囊中羞涩,最后也只是听个热闹,没能力消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