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湛江《雷鼓》将亮相中国民间艺术节,展现湛江民俗的风釆和魅力。

(4月18日《湛江日报》)

近段时间,关于湛江非遗的报道很多,比如节目《雷鼓》将亮相中国民间艺术节;吴川梅岭12板飘色亮相深圳西乡一年一度的“非遗之约”;遂溪鱼龙舞应邀将参加南宁青秀国际传统舞龙邀请赛……微信朋友圈里,关于“非遗+研学”的短视频也纷纷刷屏,似乎各地中小学都找到了研学新的“打开方式”,舞狮、飘色、人龙舞等非遗元素频频在研学中展示风采。让湛江非遗绽放更绚丽光彩,正凝聚成一股合力。

曾几何时,非遗给人一种神秘莫测之感,尤其是对于年轻人而言,那是只会出现在特别演出、博物馆和“高人”身上的符号。也正是这种刻板印象,令非遗与公众之间形成了一道沟壑,被认为是“少数人的狂欢”。但近年,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大文旅开发的推动下,湛江非遗不断“破圈”。“非遗+文创”“非遗+旅游”“非遗+展演”“非遗+教育”“非遗+直播”等模式的日趋成熟,让民众真正成为非遗保护的主体。尤其是借力新媒体平台、数字化技术,非遗有了更多元的呈现模式,通过“上云”,大众可以足不出户就欣赏湛江非遗展演,连接“线下”,年轻人跟着“非遗美食地图”去探店打卡。一大波非遗IP好物,又因为设计师的匠心独运,被带入电商直播间、带入年轻人的生活。

用好新媒体平台、挖掘更多“跨界”“破圈”之法,是让湛江非遗绽放更绚丽光彩的必由之路。浏览一下本地非遗推介的新媒体账号,无论是传统的公众号、微博,还是正火热的抖音、视频号,在“量”与“质”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从“量”的方面分析,总体上没有看到期待中非遗题材互联网产品的井喷现象。从内容生产来看,不少非遗业界的企业、机构和传承人都早早开通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却疏于打理,信息量寥寥且更新缓慢,很难聚拢人气,最终成为一种摆设。而从“质”的层面分析,以湛江非遗为主题的优秀短视频不多,“爆款”则更少。非遗需要被看见,进而才能被了解、被热爱。提升非遗产业化品牌传播力,除了线下展示,社交媒体、网络视频、移动短视频等直观化、互动性强的新媒体传播方式给非遗IP打造带来新入口。我们一旦慢了,就跟不上时代节奏。主动拥抱新技术,让非遗得以更多元化呈现,已然十分迫切,亟待有所作为。

湛江非遗还要努力突破的另一点,是通过“非遗+电商”打造“爆款”。“非遗+电商”不仅在渠道上拓展了非遗的传播路径,也促使非遗传承实现规模经济和商业变现价值,继而扩大其影响力,获得更多年轻人的青睐。看看东莞,已经在“非遗+潮玩”的探索中找到了开拓非遗产品电商市场新路,湛江非遗要奋起直追。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