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丁汝昌,竟然向洋人“投降”了?
身为北洋水师提督的丁汝昌,其宁死不屈、自杀殉国的故事早已世人皆知。然而据上游新闻报道,近日有网友发帖表示,给孩子买的历史读物《写给孩子看的中国史》出现事实性错误,在讲述甲午中日海战的那段历史时,书中竟然用了一张“丁汝昌投降图”。
历史读物上标注的“丁汝昌投降图”
(资料图)
有眼尖的网友发现,此图源自日本画师创作的《日清战争锦绘》,原本是一幅虚构出来的画作。然而虚假历史、少儿读物、民族英雄、境外画作,这些关键词集合在一处宛如一枚尖针狠狠刺痛了公众的感官神经,这种荒唐的历史虚无主义叙事也伤害了公众朴素的民族感情。
作为出版方的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其既然由211大学主办,就更不该出如此低级的小学生式错误,这实在让舆论难以接受。有网友认为这是出版社的有意捣鬼,不过也有人认为,相较于此前含有原创插画的毒教材,再结合正文内容,此次涉事出版社错误引用插图的主观恶意的可能性或许并不大,更像是执行层面的一次“操作失误”。毕竟,作为一家境内出版社,估计其没有动机更没胆量来模糊民族英雄的历史定位。
文本读物跟“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互联网文学比,更具定向传播性和隐蔽性。因此文本资料上的错误或许难以被及时发现,然而文本读物同样不具备互联网传播“闪转腾挪”的灵活性,互联网平台可以随时修改、删除,然而错误的文本读物一旦流入市场便覆水难收。
作为一本面向少儿的历史读物,其审校工作绝对不能仅仅针对有没有错字、标点符号之类的简单化甄别,所谓“丁汝昌投降图”的注脚从语法上看没有错误,然而其表达的史实故事却是大错特错,这短短的几个字充分暴露了审编者对历史的无知与漠视。
熟悉出版工作的人都明白,一本书的成功面世,需要经历编写、审核、出版、印制发行等漫长过程,绝非假一人之手就可功告垂成,一旦出现错误,显然各方都不能把自己摘干净。除了严格落实日常工作上的各个环节 ,也要畅通回访和读者反馈渠道,绝不能出版即了事,要让“外面的光”穿越纸面照到编审者的键盘上和眼睛里,以便及时拾遗补缺、亡羊补牢。
此外,也要充分发挥分内的监管效用,出版物开头介绍主编、责编的领导信息,不能只是浮于表面的高头讲章,而是要让这些名字真正融入生产环节的每一环。
这也给出版人们提了个醒,无论新媒体传播方式多么日新月异,“白纸黑字”永远有它天然的严肃性,哪怕它的发行量不高,哪怕它的阅读面不广,“字字千钧”永远是出版人头上悬着的精神戒尺——不能为误人子弟作注脚,更不能向虚假历史举白旗。
新黄河特约评论员:李明
编辑:韩璐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