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高甲戏》以趣味为出发点,从中提炼出诙谐、好玩的部分,让孩子们演出来、玩起来。
全国最高水平的少儿舞蹈比赛——第十二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上周揭晓比赛结果,福建省共获得3个金奖,其中2个来自思明区。
这一国家级少儿舞蹈展演,由中国文联、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办,每两年举行一次,被认为是全国少儿舞蹈类最高水平比赛。
(相关资料图)
第十二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日前在宁波举办,6天上演近200个作品,全国5000余名小朋友参加。
福建有8个作品参赛,其中3个获金奖,思明区以一区之力,独得两个,分别是:思明区青少年宫的《我爱高甲戏》、思明区青少年宫携手厦门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的“宫校合作”作品《偶见方寸心》。
《我爱高甲戏》通过讲述一群喜欢高甲戏的孩子们看戏、学戏、演戏的过程,表达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传统戏曲文化生生不息、永驻孩子们心间的美好愿望,演员们来自园南小学、群惠小学、深田小学、思北小学、思明小学、滨北小学、滨海小学、前埔南小学和莲前小学等。
《偶见方寸心》取自闽南地区布袋偶形象,彰显执偶之艺人对中国传统艺术的追求和坚守,演员来自厦门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
小朋友在《我爱高甲戏》中玩起来。
【解密】
思明区青少年宫为何成金奖常客?
上周,思明区青少年宫办公室里,思明区青少年宫主任王珍珍吃力地拎起一大把金牌,金光闪闪的金牌碰撞发出清脆的声音。
这是思明区青少年宫在第十二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中获得两个金奖后拿回的金牌,参演的52名小演员,每人都有一块。
对于思明区青少年宫来说,在这类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国家级少儿舞蹈展演活动中获得金奖,并不是第一次——这家青少年宫从第三届开始参赛,每届都有作品获金奖。
不过,近几年,王珍珍感觉到越来越大的压力,她说:“我们明显感觉到,各地的作品水平越来越高,夺金越来越难了!”
为何一家区青少年宫能成国家级少儿舞蹈比赛中的金奖常客,它掌握了什么获奖密码?
●密码1
站在孩子立场表现传统文化
从评委的点评看,《我爱高甲戏》赢就赢在:从孩子立场出发,去表现传统文化。
《我爱高甲戏》是为了“传承中华文化、体现灿烂文明”,题材“很传统”, 表现很巧妙——叙述一名农村小女孩,无意中闯入高甲戏演出现场,立刻被吸引,她和观众看戏、学戏,和演戏。
《我爱高甲戏》三位编导,朱东黎、郭品洁和陈茗,其中郭品洁和陈茗来自思明区青少年宫,两人搭档23年,常年耕耘在少儿舞蹈界,即使这样,她们一直在提醒自己:不要用成人的视角,想当然地表达孩子的感受。
郭品洁说,我们努力用孩子的身体、情感去触摸高甲戏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甲戏的角色有生、旦、丑等,编导们抓住了动作滑稽、风趣、幽默的“丑”角, 以趣味为出发点,从中提炼出诙谐、好玩的部分,让孩子们演出来、玩起来。
郭品洁说,这下孩子们来劲了,一些比较“闷”的孩子,一上台,好像马上变了一个人,呈现极强的表现欲。
9岁的张依宁就是其中之一。这位小学二年级的小女孩饰演农村小女孩。老师们说,她人小,学东西比较温吞,原本都准备列入“备胎”,没想到,《我爱高甲戏》好像触动了她的“开关”。张依宁在舞台上“玩”得不亦乐乎,各种“丑角”表情让人忍俊不禁。
上周,张依宁接受采访,没等记者开口,她就说:我知道你要问啥,我在台上不紧张。陈茗说,小姑娘在宁波舞台上乐在其中的表演,圈粉一批观众,包括评委。
王珍珍说,现在的少儿舞蹈能获得评委青睐的作品,动作难度不是第一位,整齐划一也不是最重要,审美、内涵、趣味、特色才是关键,孩子们是否享受舞蹈、乐在其中也很重要。
●密码2
把传统文化“种”进孩子心中
《偶见方寸心》也是一个传承中华文化的作品,灵感来自闽南的布袋偶。编导徐艳林和李嵘鹰说,以往的有关布袋偶的少儿舞蹈,主要是体现孩子和布袋偶的互动,但是,这次,我们直接让孩子成为“布袋偶”,也就是说,操纵布袋偶的五个手指头就是孩子们的头、肩膀和手臂。
编导们很快发现:他们是给自己找事:布袋偶的表现集中在孩子上半身,这也意味着孩子要克服身体本能特征,驾驭她们自己超乎控制的表现特点。
一开始,小演员们觉得很难,上周,孩子们回忆说,表情非常难,因为需要非常夸张,第一次做不出来,有的回忆说,刚开始时,肩膀会痛……
不过,编导们决定要挑战自己,他们到泉州、漳州,拜访布袋偶传承人,学习布袋戏文化,了解布偶制作过程……他们已经完完全全掌握布袋偶精髓,排练时,编导们一手套着布袋偶,边演边排戏。
王珍珍说,少儿舞蹈一方面要与少儿共情、共理,另一方面,成年人要给孩子什么内容,引导其建立怎样的审美观、价值观乃至世界观,也是必须思考的问题。
《偶见方寸心》获得的评价是:孩子们把布袋偶的形态“吃”到自己身体了。徐艳林说,她们已经把传统文化“消化打磨”。
他说,这就是文化的传承。
《偶见方寸心》灵感来自闽南的布袋偶。
【花絮】
九位老师藏厚桌布下“盲演”
此次赴宁波比赛,孩子们印象最深的是,要在半夜一点半走台——组委会的走台是白天,但是,大家嫌时间太短,争取到了隔天凌晨一点半的走台。
怎么让孩子在睡梦的时间内投入走台?老师们早早让孩子们吃完饭,傍晚七点就把她们赶上床睡觉了,而且还要监督她们真的进入睡眠。
《偶见方寸心》里,孩子们是移动的布袋偶——她们站在一米来高的台子上,用上半身的肢体语言展现布袋偶的精髓。
很少人注意到精美的布袋偶下的一米高展台里的“乾坤”——桌布里边,藏着九位老师,他们是“盲演”——他们在厚厚的桌布下,看不见外面,凭着事先排练,推着站台上的布袋偶变换位置。
看不到外面,“盲演”们怎么精确到位?厦门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音乐老师林霞说:多练呗。
不过,“盲演”们差点功亏一篑,在宁波走台时,一到现场,大家吓出一身冷汗——舞台比平时练习的舞台大了将近一倍,速度、走位、定点都要重新调整。那天,他们排练到凌晨三点才结束。
王珍珍说,每一个优秀作品背后,都有一批全力以赴的老师。
(文/厦门日报记者 佘峥 通讯员 孙霄 图/思明区青少年宫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