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好久不见了。”

已故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居然出现在2023中关村论坛的平行论坛“互联网3.0:未来互联网产业发展”。这位科学大师“回顾”了30年前他对“虚拟现实”的设想。

其实,出现在论坛现场的是钱学森的数字人,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的一个团队研发的“合成现实”数字复原人技术。团队“训练”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学习了半年,从声音、外形等多维度复刻了钱学森形象。


(资料图)

钱学森之子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教授回忆说,钱学森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灵境”概念与当下的虚拟现实描绘的图景非常相似,钱学森认为灵境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将扩展人脑的感知和人机结合的体验,使人与计算机进入到深度结合的时代。

30年间,一位大师的前瞻设想已经实现。类似钱学森数字人的前沿技术展示在中关村论坛随处可见。

靠意念来指挥机器,曾经是科幻片里的桥段,但在中关村论坛的展示区,不依赖于外周神经和肌肉的交流与控制通道,大脑与外部设备直接交互的场景已经出现。这个技术在专业领域被称为“脑机接口”,它的发展被写入了国家的“十四五”规划。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赵志国说,脑机接口作为生命科学和信息技术深度交叉融合的前沿新兴技术,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领域,也是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打造竞争新优势的未来产业领域。

“脑机接口创新发展”的平行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神经外科联盟执委赵继宗介绍了“脑机接口”技术在临床医学领域的运用,包括对有意识障碍的患者,通过脑机接口技术可判断患者是否有清醒的可能;对脊髓损伤导致瘫痪的患者,应用脑机接口技术,在损伤节段植入电刺激器,可以电刺激器发出的信号促进患者行走等。

赵继宗说,早在2020年,国内就已经有团队通过植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帮助一位因车祸高位截瘫的患者实现用意念喝水。

脑机接口技术不仅前沿、尖端,也充满了伦理风险。在这个论坛上,学界和产业界不仅展现最前沿的技术,还关注新兴领域的伦理与知识产权话题。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何江弘代表脑机接口产业联盟科普与科技伦理工作组发布了《脑机接口伦理原则和治理建议书2023》。这份建议认为,脑机接口可能存在的风险包括非自主决策风险、脑隐私泄露风险、身份认同问题、人类增强问题等,需要考虑的伦理原则包括不伤害、尊重自主、隐私保护、透明公开等。

何江弘说,在新技术起步的阶段提出伦理思考,旨在在产学研界形成伦理共识,同时呼吁更多的相关方参与伦理共治。

过去10年间,我国创新指标在全球排名已经从2012年的第34位跃升到2022年的第11位,进入了创新型国家行列。一个创新的国家有底气举办一场具有前沿气质的盛会。

本届中关村论坛的50多场论坛几乎都聚焦于前沿科技,人工智能、量子科学、第三代半导体……这些最顶尖的话题吸引了来自全球86个国家的5000多名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创业者参会,共同感受未来之声。

除了探讨前沿课题,中关村论坛也举行了多场成果发布,展示我国科技最新成绩。5月30日,2023中关村论坛宣布了20项重大成果,其中有5项被冠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成果”的称号,这些成果大多在各自领域取得零的突破。其中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发布的通用视觉大模型SegGPT,是国际上首个利用视觉提示完成任意分割任务的通用视觉模型。

给出一个或几个示例图像和意图掩码,模型就能明白用户意图,“有样学样”地批量化完成同类物体分割任务。这项技术的意义在于可以“分割一切,识别万物”,能加速高级别自动驾驶和通用机器人等实体智能产业的发展。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黄铁军说:“就像当年爱迪生发电厂第一次点亮了曼哈顿街区,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一样,通用大模型也将点亮千行百业,带领人类进入智能化时代。”

“夸父卫星在轨获得系列成果”也是5项“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成果”之一。2022年10月9日,我国首颗综合性太阳探测卫星“夸父一号”成功发射。卫星在轨测试期间,获得一系列重要科学观测成果,全日面矢量磁像仪所获取的太阳局部纵向磁图的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太阳硬X射线成像仪是目前唯一提供地球视角太阳硬X射线图像的专用设备……这些成果标志着我国太阳物理实现了从地面走向空间里程碑式的跨越。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夸父一号”卫星工程首席科学家甘为群说,期待“夸父一号”开启中国逐日之旅。

北京中关村是我国最具创新活力的地区之一。据北京市副市长于英杰介绍,2022年,在中关村,平均每天就有293家科技型企业创办,相当于不到5分钟就诞生一家科技型企业,是2012年的3.8倍。中关村目前拥有102家独角兽企业,数量居全球第三,是2015年首次统计时的2.6倍。

以“中关村”命名的论坛不仅输出观点,还有多场致力于发现创新创业气质企业的大赛。本届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创新大赛就吸引了2500余个前沿科技项目参赛,国际化比例占30%,涵盖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15个前沿硬科技领域。39个创新团队闯入了最后的路演环节,他们需要在4分钟之内展示硬核技术、运营能力等特质。

参赛企业中,有的很年轻,但已经拥有核心竞争力。2022年4月才成立的迈格松生物,是一家基于全新生物学发现的创新型药物研发公司,公司联合清华大学俞立教授首次发现并研发了活体动物迁移体药物递送平台,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杂志。博清科技在中国科学院潘际銮院士研究基础上孵化的无轨导全位置爬行焊接机器人,解决了多领域大型结构件自动化焊接这一国际性难题。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高科技产业促进中心主任徐剑说,本届参赛项目涵盖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虚拟现实与元宇宙等15个领域的127个细分赛道,是历年项目数最多、赛道最广、创新最活跃的一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世昕 见习记者 裴思童 来源:中国青年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