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美术学院2023届本科毕业生 施展艺《“我”的环游世界》系列之一

现代人习惯于通过图像获取信息,来“编织”可回忆的记忆。作者用人工智能技术“制造”出各大旅游景点的游客照并贴在卫星地图上,模拟当今社会人们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打卡”图像。这些充斥于生活中各个角落、亦真亦假的图像,影响我们辨别真相的同时,也表达着情绪,塑造着欲望。

鲁迅美术学院2023届本科毕业生 刘潇然《你是谁究竟取决于我说你是谁,还是你说你是谁?》系列之一


(相关资料图)

这件作品起源于对“容貌焦虑”的思考。作者拍摄了包括自己在内的5名女性的肖像,让被摄者自己、认识被摄者的人以及社交媒体上的网友根据自己的审美对被摄者的肖像进行修改,最后得到若干被重塑的“理想”形象。作者还制作了一件可旋转的立体装置,把这些肖像整合到一起,呈现了外界的声音在个体身上不断叠加的塑造过程。

中央美术学院2023届博士毕业生 侯帅《皮格马利翁的眼镜》节选

作品标题取自斯坦利·温鲍姆1935年的小说《皮格马利翁的眼镜》,其中构想了一款能进入到元宇宙世界的眼镜。这款眼镜可以同时模拟视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甚至可以和画面中的世界进行交互,并影响镜中世界的历史进程。

作者利用这个典故,模拟名画以及旧胶片中的景观搭建了一个接近现实比例的空间。而当这个空间被人工智能解析时,其中却出现了许多荒谬的悖论,将观者卷入到这个虚拟与现实无法分辨的空间之中。

(左图为摄影,右侧两图为录像截图)

中国美术学院2023届本科毕业生 杨一洲《杭漂日记》系列之一

作品围绕在大城市中缺乏归属感的“校漂族”“杭漂族”群体展开了一系列视觉化表达。作者选取了6位受访者的真实生活环境进行拍摄,并从自己的理解出发,对“漂泊感”进行了一系列超现实的想象,如行李箱中的女孩、布满气球的房间等,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虚拟图像。

西安理工大学2023届本科毕业生 陈国妍《游离的时光》系列之一

为了寻找父母相爱过的痕迹,作者回到小时候曾居住的家中收集老照片、老物件,并通过投影仪将家庭旧照投射在老屋中。在这一过程中,初识的青涩、热恋的喜悦、平淡的温情不断浮现又消逝在空荡的房间里,随着光线变化游离在清晰与模糊之间。影像中的亲密转瞬即逝,就像父母之间曾经热烈的爱情一样最终消失不见。

天津理工大学2023届本科毕业生 张桂艳《沉陷》系列之一

作者拍摄了家乡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江口镇夏圩村采煤塌陷区的景观。这里是当地一处煤矿的首采塌陷区,大约10年前开始塌陷,植被、房屋、土地被地下水淹没。10年后,村民搬迁后留下的空房屋仍在不断扩大的水域中沉陷,村民时不时会回到这里散步、钓鱼,回忆曾经在此生活的点滴。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2023届硕士毕业生 宋词《曹县棺材厂》系列之一

这组作品以环境肖像的形式记录了山东省菏泽市曹县庄寨镇棺材厂的工人与工作环境。凭借当地充足的木料资源、成熟的工艺水平和高效率的工人,这里生产的棺木大量出口到海外多个国家,每年日本90%以上的棺材都是从曹县庄寨镇订购的。

棺木出口带动了当地的木业发展。2018年,曹县庄寨镇被批准为山东省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镇。作者希望通过对曹县棺材产业的记录,回溯这个曾经的贫困县的发展之路,也展现着这些流水线上的工匠如何用自己的双手为素未谋面的逝者搭建“最后的仪式”。

武汉传媒学院2023届本科毕业生 陈冠霖《238cm》系列之一

据中国地质监测局统计,汶川大地震引起震中区域监测点的水平位移量达238厘米。作者并非这场灾难的亲历者,但这238厘米带来的影响通过媒体和书籍的记述根植在了他的记忆中。带着这份记忆里的“震感”,作者走访了北川地震遗址、光亚中学、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漩口中学地震遗址等地,用中画幅相机记录下灾难后的废墟,试图通过摄影的方式回顾这段历史,探寻这场灾难如今以怎样的形式存在。

2022年10月6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孟家乡小和平屯,76岁的宋阿姨在路上散步,她是小和平屯现有村民中最年长的一位。

湖北商贸学院2023届本科毕业生 张轶楠《小和平屯二十四人》节选

这组作品拍摄了秋收时节小和平屯的村庄景观和村民生活。小和平屯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孟家乡,繁荣时期人口数量在150人左右,现仅剩24人,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在这种情况下,村庄在未来的十几年里很可能会因人口太少与其他几个村庄合并,或是变成荒村。

虽然当地村民通过务农和政府补助能获得足够生活所需的收入,但村庄中的年轻人依然选择离开,这也直接导致春耕秋收时节劳动力不足。秋收时节,村中老人会以每人每天200元的价格去请附近村子的村民来帮忙,而来帮忙的人也都是和他们一样的高龄老人。据2010年和2020年两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0年间,黑龙江省人口流失高达646万,乡村流失人口占人口流失总数的93%。

2022年10月19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孟家乡小和平屯,一个村民家的火炕上,一个自制的羊骨老式线轴。在东北农村,用不同动物的骨头制成的线轴十分常见。

又是一年毕业季。与往年相比,两个鲜明的特征让今年摄影专业的毕业生作品显得有些特别。

一方面是传统纪实摄影项目的强势回归。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让不少毕业生不再有顾虑,他们走出校园,重新将拍摄的主题转向家乡和远方,表现农村人口流失、环境保护、地区聚集性产业和灾难废墟等社会议题的纪实作品让人印象深刻。

另一方面,AI(人工智能)技术在今年迎来“大爆发”,这一趋势也及时而直接地反映到了今年毕业生的作品中。不停迭代的算法让艺术的视野变得更为开阔与多维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真实与虚拟边界的争议。AI对艺术创作者意味着什么?许多年轻人的作品都体现出对这一问题的批判性思考。

来源:中国青年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