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彩云
日前召开的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对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人口发展新常态作出分析研判,并首次提出“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等重要论断。如何理解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我国新的人口机会在何处?日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战略规划研究室副主任关博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就相关问题给出解读。
【资料图】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战略规划研究室副主任关博。受访者供图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我国已经站在人口负增长和人口老龄化交汇的关键十字路口,您觉得我国新的人口机会在何处?
关博:当前,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基本国情。但要看到,人力资源丰富依然是我国的突出优势,我国仍处于人口红利的窗口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持续支撑。同时,我国人口素质明显提高,人才红利效应正在形成,人口受教育年限、劳动生产效率和人口健康素质的提升,都能够不断塑造和释放新的人口红利空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特征。怎样理解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关博: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是我国人口政策的核心目标,实现长期均衡发展要考虑多重结构性因素的“再平衡”。在人口年龄结构方面,人口老龄化过程会带来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下降,青壮年劳动力供给逐步减少。为此,应加快完善“一老一小”的民生保障,进一步挖掘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维持社会总体活力,稳定劳动力要素的必要投入水平。同时,不断提升和改善人口素质结构,加快积累人力资本,加快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推动人口“数量红利”向“质量优势”的转变进程。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中国人口于2022年进入负增长,但仍然会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保持人口规模巨大的特点。您认为该如何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特点,变压力为动力、化问题为优势?
关博:一是我国将面临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老龄化进程,要充分预估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会对经济运行全领域、社会建设各环节产生深远影响,进一步完善综合性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体系;二是要全面提升劳动力资源素质,既要着力提升新增劳动力的供给质量,同时通过搭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改善存量劳动力的素质结构,从而整体提高劳动力要素的边际产出水平,使我国人口素质红利优势加速形成;三是进一步挖掘劳动力要素和人力资源的利用潜能,形成更加有序高效的劳动力要素配置和流动机制,充分调动大龄劳动者参与经济活动的积极性,使我国人口数量优势得到更充分发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稳定劳动参与率,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您怎么看劳动生产率对于中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从体制机制方面该如何营造提升空间?
关博:从国际经验来看,一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稳定增长期,在劳动力要素方面不完全与人口数量红利期叠加,而更多依赖于培育和提升人力资本,使高质量劳动力供给与技术创新有机结合,持续提升劳动生产效率并改善全要素生产率。在提升劳动生产率方面,既要提高劳动力自身的技能素质,注重强化新成长劳动力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匹配,完善全民终身学习途径,把学历教育、技能提升、就业培训统一起来,为广大在职劳动者提供普惠的职业技能培训机会。同时,强化技术创新具体落地应用,加快产业升级步伐,为高质量劳动力就业创造更多的岗位空间,使高素质劳动力与先进生产能力密切结合。